第四章 中国近代化学之父(2/5)

他建立了中国首个化工研究机构,奠定了中国化学工业基础。

去世后,伟人更是亲笔写下挽联:“工业先导,功在中华”。

在他的前三十年里,大多数时候是在困苦中度过的。

幼年丧父,家庭生活十分贫困,不仅无钱读书,连糊口都很困难,一度靠长沙城中的慈善机构保节堂供养度日。

幸运的是他的兄长范源濂非常厉害,曾跟蔡锷一起拜在梁启超门下,后来在学堂半工半读,撑起了这个风雨飘摇的家。

范旭东正是因为兄长的帮助,得以奔赴日本留学,并逐步对化工行业感到了兴趣。

在他的慧眼识珠下,成功挖掘了侯德榜这位大才,自此改变国内化工格局。

与此同时,范旭东也很擅长跟北洋、南京政府打交道。

当他成立永利制碱公司时,直接被公家特许工业用盐免税30年,政府此项扶持政策开启,号称“两千年来盐业史上的先例”。

同时,政府还赋予永利另一项特权——塘沽周围百里以内,他人不得再设碱厂,甚至整个北方有且只有他一家制碱公司。

到了南京政府时期,财政部更是许永利化学工业公司硫酸铔等五种制品免出口转口税30年,所用国产硫磺原料免转口税30年,原料、重要应用物料和所制出品30年免征税厘,入股二百万元,,国营运输机关减收运费等。

如此优惠的政策,即便是让程诺自己亲自跟那些“官老爷”打交道,也不一定拿得到。

不宰上一刀,已经算是客气了。

试想有范旭东争取来政府的垄断支持,加上程诺的高新技术,酸碱工业大有可为,国内重工业未来可期。

想到这里,程诺脚下的步子更轻快了几分。

然而通往塘沽工厂的路并不轻松,入眼满目荒凉。

原本程诺是坐着三轮车过去的,怎奈路况实在是差,坐车比出船还要晃。

出于安全考虑,只得从车上下来,徒步前行。

映入眼帘的,是白花花的盐碱地,寸草不生,破旧的渔村,人烟稀少,到处是一块连着一块的晒盐场地。初次来到这里,一下子便可以嗅到海风中也带着几分咸。

在这里海风是可作能源的,海风吹转了帆车,把海水由驳盐沟汲到蓄卤池内晒盐,靠盐生存的灶户们,早年是以锅煮海水为盐的,如今改煮为晒,也算是一点点的进步吧。

走在荒滩上实在是难受,程诺干脆换个方向,沿着海河前行,好歹还能看到一些不一样的风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