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 总结(3/4)

我曾听闻焦先生指导演员排练时的一个习惯,他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要尽量放开,尽量地突破自己,不要怕不像样,导演可以帮你收。

有时他还会要求演员写自己希望演的一些剧情,当然,我想前提自然是完备的体验,那么演员所希望的,是不是一定符合角色的行为逻辑呢?

从我自身而言,我认为,我观察到的,是真实发生的生活,也就是说,我拿过来呈现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可是今天上午的一件事,改变了我的想法。

我在想该怎么走出王掌柜的模样,脑子里浮现的自然是于是芝老师的表演。

但是在尝试之后,即使不用别人评价,我也知道,我走的很有问题。

我的脚步不够轻盈。

为什么呢?

当时在走了几步之后,我就意识到我的衣服不大方便,另外也没有绑腿,同时的,我的走路的速度也来不及招呼人来人往的客人。

过去我以为我足够了解《茶馆》,直到从走路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我才发现过去其实不条了解,同时的,也就解决了上一个情感和行为的逻辑先后问题。

去模仿某种特定的形式,从表演的角度上,我犯了形式主义的错误,但是从方法上,我走在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上,因为我从这个特定的形式当中,逐渐感知到了角色的动机,或者说思想。

那么推而广之,从生活出发,如果仅仅当作表演的目的,实质上应当算是一种形式主义,虽然那些外形动作的本身,在现实生活当中确实存在,但使用时必然有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模仿的本身应当是为了感知深层次的思想,而后再重新呈现,不然,就是模仿,而非创造。

创造必然要经过内心。

到了这,就涉及到一个我之前遇到的问题。

当情绪体验足够到位,表达的技巧足够丰富,那么结果就是,演员的表演风格最终将与剧本的风格保持一致,在规定的情境之下,显得自然而然。

也就会导致常说的戏红,人不红。

目前来看,这个问题暂时的得到了解决,我所掌握的技术,能够支撑我的风格保持与戏的风格统一,而余则成一角的爆红,也允许我使用这种表演方式,兼顾商业和表演,暂时的,这是一种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案。

但从纯粹表演的共情能力上而言,风格是演员自身局限性的体现,这点斯氏也早有论断。

二、关于同演者

这是我在塑造余味的过程中,现在回想,遭遇的一个更加恶劣的问题。

我希望我的同演者能够感知到我行动的影响,这个过程中,因为某些客观原因,我不得不做出一些调整。

这应当要归结于“个人英雄主义”的心理,不仅仅是思想上的问题,还有技术上的缺陷。

因为正常情况下,这一切应当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而非我单方面的刻意引导。

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要归结于两点,要么是我的技术呈现达不到自然引导的目的,要么就是对牛弹琴。

而后者的危害是无疑是巨大的,他们未来也许会因此接到更多的剧本,拿到更多的角色,拍更多更烂的戏。

所以以后在丰富自身维度的同时,杜绝任何刻意引导!

写到这,徐容过了一遍之后,轻轻地合上了笔记本,其实他还有一点想写,但是目前仍不确定,想着等等再说。

不急,今年还有两部戏要拍,他有的是时间去验证、总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