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9章 澶渊之盟3(1/1)

在去澶州的路上,寇凖与高琼二人不敢离开真宗半步,一文一武、一左一右,牢牢控制着真宗,生怕万岁爷随时反悔。笔杆子在身边,叫扈从,枪杆子在身边,叫押解。二人押着真宗上路。

当时辽军已经驻军于澶州的东、北、西三面,唯留南面,倒不是故意布下口袋阵请君入瓮或者遵循围其三面、网开一面的原则,而是客观条件不允许。这就要简单复习一下本书前半部分的一些内容了:

早在五代之初,河东李存勖与后梁展开了一场长达二十年的沿河血战,其中有一个重要军事据点屡屡出镜,这便是“德胜渡”,李存勖将这个渡口码头扩建为一处军事要塞,取名“德胜寨”,为进一步加强防御,在二期工程中,将其修建为一座横跨黄河的双子城,南、北德胜城中间以浮桥相连,于是“德胜寨”又被叫做“夹河寨”,这里也成为河东势力重要的桥头堡,而之后李存勖也确实凭借这里消灭了后梁。

后唐建立后,德胜寨的战略地位大大降低,直到后晋时,首都迁往汴州,而汴州北面几乎无险可守,南北德胜城成了唯一可以勉强称为险要的据点,于是重新被统治者重视,也就成了今天的澶州城。

辽军肆虐河北,包围了澶州北城,而澶州南城则在黄河南岸,辽军目前只能望河兴叹。

真宗刚刚抵达南城,收到了前线指挥官李继隆发来的一条捷报:击毙辽帅萧挞凛!

史籍上有关萧挞凛的记载有很多模糊和矛盾的地方,抓大放小,萧挞凛是大辽“国舅”不假,身份显赫且战功卓着,此战之前曾作为耶律斜轸的副手,生擒了“杨无敌”杨业,一战成名;之后屡次挂帅征讨国内叛乱部族,累功升至南京统军使;去年“望都之战”生擒王继忠,此番南下又屡建功勋,在耶律斜轸、耶律休哥等名将去世后,国舅爷萧挞凛俨然成为辽国名副其实的第一名将。

不久前,萧挞凛作为辽国尖刀,在河北纵横驰骋,攻城略地,给宋军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如今他又率先锋部队来到澶州,准备一举攻克小小的澶州,打破宋军心理防线,为辽国再立不世之功。

就在萧挞凛侦察地形时,被宋军弩手一击爆头,伤重不治而亡。

按理说,身经百战的萧挞凛是不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的,怎能进入宋军弓弩手射程呢?

话说萧挞凛亲率几名随从来澶州城外侦察,寻找宋军的防守漏洞。守军弓弩手对此无可奈何,因为这几人均在射程之外。见宋军鞭长莫及,萧挞凛便更加有恃无恐,一会儿在这边指指点点,一会儿又到那边丈量测算。

“太嚣张了!”

负责防守这一片儿城墙的是禁军将领张镶,“柱子,想想办法,干他一炮。”

炮?

大家不约而同地灵光一闪,“那咱就……真给他一炮?”

众人的目光纷纷转向一件秘密杀器——床子弩上。床子弩,又叫三弓床弩、八牛弩,从名字上就可知其威力。这么说吧,它的弩箭已经不能再称之为箭矢,称之为标枪、长矛更合适,箭杆为硬木,箭翎为三个铁片,美名曰“一枪三剑箭”。如果非要用人力的话,据说需要30名士兵使出吃奶的劲儿才能拉开,或者八头牛……所以它正确的打开姿势是利用尾部的绞盘。而它的击发方式也是由一名大力士用巨斧抡砸,因为后坐力实在太大,如果直接用手就扣扳机的话,就算能扣动,巨大的后坐力也会把士兵的手掌当场报废。

它的威力的确非常巨大,一般都是在攻城的时候射塌敌楼、城垛。攻城方常常用它射“踏橛箭”,一排排钉入城墙,以供士兵攀爬。

一句话,这东西就不是用来射人的,而是射城墙的。

关于古代远程武器的射程,有一定争议,我们综合分析,取个折中的数:弓箭在300步以下,弩可达500步,而床子弩可达700步。所以史籍记载说萧挞凛非常谨慎地徘徊在800步远的地方。

然而张镶身边藏着的,是改良版床子弩,射程据说达到了1000步。在出厂测试中,“矢及三里”,射程三里地,约公里,这个射程甚至超过了部分现代狙击步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