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伐蜀战争2(2/3)

关键时刻,郭崇韬帮李存勖解围,说契丹气焰正盛,非李嗣源不足以抵御,李嗣源绝不可离开河朔地区。

郭崇韬反对李嗣源入蜀是有他自己的私心的,我们后文会提及。

否定了李嗣源之后,郭崇韬给出了伐蜀大帅的合适人选----皇太子李继岌。

这句话与李存勖不谋而合。皇太子李继岌身无尺寸之功,与自己当年袭位前的处境一样,在吸取了经验教训之后,李存勖也有意把李继岌投送到战场中去,混资历、混声望,此次伐蜀正是镀金的好机会。

按照唐朝政治圈内的潜规则,皇储都会有天下兵马大元帅的头衔加持,收割胜利果实,而真正出力的都是副手。

娃娃年纪还小,难以独自肩挑伐蜀重担,应该为他找一个得力能干的副手----李存勖看一眼郭崇韬,没有人比你更合适了。

跟李嗣源相比,郭崇韬更值得组织信任。首先,他的资历、威望、功劳等等亦足以服众;其次,他不是皇族宗亲,而且是文官,不会影响到李存勖的统治。

同光三年(925)9月10日,李存勖正式任命皇太子李继岌为伐蜀总司令(西川四面行营都统),而实际的工作则由郭崇韬来完成,李继岌只负责签字走过场。

9月18日,六万主力大军离开洛阳,向西进发。

除了这支主力部队之外,李存勖还任命荆南高季昌为东南方面军总司令,率领本部兵马沿长江西上,夺取夔、万、忠三州。

高季昌当初怂恿李存勖伐蜀时,说如果后唐伐蜀,荆南愿做急先锋。实际高季昌也是夹带私心,他是要狐假虎威,借助后唐的军威夺回夔、万、忠等被前蜀占领的荆南故土。

对此,李存勖与他心照不宣。无妨,大家各取所需。

然而讽刺的是,李继岌率领的六万后唐主力部队几乎一路兵不血刃,一路高奏凯歌,径入成都,唯有高季昌的这支负责助攻的偏师,连吃败仗,未得一寸土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