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二章 大年初一(1/5)(2/3)

其实,关于高小松,有一句评价就够了:任何一个中国人,有高小松的家底,创业失败了也不缺钱,想结婚时就能买房子,学习能力太低也有诸多明星好友,一个作品可以吃一辈子。那么,他也会像高小一样潇洒。

不明白这种人有什么看崇拜的。

张口闭口谈血统、谈血缘、谈祖上,靠着薅社会主义羊毛的人,怎么反倒成了偶像?

他为什么现在人人喊打?

随着代际更替,新青年们的天然意识形态,更加扁平化了,也更加平民化了。

这并不意味着大师不再受人尊敬,但贵族老爷的年代,确实是彻底过去了。

这种大环境下,他若想继续支撑清高的权力,继续能给大众提供价值,就必然需要完成从贵族老爷到大师的进化。

这一进化,或者需要钻研,或者需要头脑,最好能二者兼备。

很显然,他并不是一个搞研究的材料。

也很显然,他并不是一个头脑聪慧的人。

于是,人们对他的态度,才有了大幅度的回调。

说实话,他那个年代,自封知识分子们的一代人,完全彻底不公知,也是难为他们——《晓说》第一季广告宣传‘不当公知’…

赶上这几年的大幅度反殇反跪反公知,人们对他的态度回调,就显得很激烈。

但说他是公知领袖,有点高看他了,他没这么牛逼。

其实,你看他的品味,讲《金平梅》和《红楼梦》那几期,说了《金》对《红》的成书有较大的启发意义,它们都属于世情,且用对比的手法点明了《红》的诗文水准远高于《金》,但他没有拿出具体的诗文实例来分析《红》高明在何处,《金》通俗在哪里。

你会怀疑他到底有没有看过这两本书…

他的重点是哪?

重点是对《红》里面宁国府扒灰、叔嫂乱搞等情节津津乐道,同时联系现实说到了以前清华某些衣冠楚楚的教授们也干过这事,讲得眉飞色舞…

可见,他对文学没啥兴趣,反倒对诸如偷看女人洗澡、有悖伦理等事异常着迷。

这种人,你说他是领袖?

《晓说》第一季也还行,至少没有那么爹味。

后来,可能是入主某巨头主导文娱之后,爹味含量骤然爆表。

觉得自己是个人物了,愈发肆无忌惮,各种奇葩观点输出——其实都是地摊刊物的水准。

明朝是三无朝代?

踏马的,太祖朱元璋开局一个碗,结局一江山;

成祖朱棣是明君,还有朱孝宗朱佑樘。他的成绩,虽然没有前两位那么辉煌,但是他在位期间勤于政事,大开言路,驱逐奸佞,竭尽全力扭转当时腐败的明朝廷,重用忠臣。历代的历史学家,对他的评价都颇高,他在位的这段时间,被称为了""弘治中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