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说话就要说到位(2)(2/2)

米开朗基罗这次再也按捺不住,以平静的语气对传话的人说:“你回去转告教皇,修改壁画是一件小事,用不着他那么操心,还是请他老人家把心思用在如何把这个世界修改得好一点吧!”

米开朗基罗说话的功夫堪称一流,犀利的讽刺话语使得教皇朱理二世领教后,从此再也不敢罗唆。

如果你自认没有米开朗基罗的犀利口才,那么,与人交谈时应该注意,答话时千万别含糊不清,否则很容易产生误会,万一你无法自圆其说,必定陷入窘境,任何说话技巧都无济于事。

所以,说话要把握主旨和逻辑,要说得恰到好处,以免言谈有所闪失,授人把柄,甚至作茧自缚。

这是避免错误,摆脱窘境的根本方法。

假如朋友或同事在公开场合责备你,而情况与事实又有出入,这肯定使你难堪。

这时,你该怎么办呢?

你应该心平气和地直言:“我们是否私下谈谈?

我想请你调查清楚了再说话。

不然,我以后很难和你相处。”

倘若亲友无缘无故责备你,你也应该明确地跟他说:“你让我十分难堪,请你告诉我这是为什么,我哪里得罪你了?”

除了特定目的外,与人沟通的时候,一定要意思表达清楚,不要含糊其辞。

要将意思表达清楚,就要学会用最为简洁的话来说明自己的意思,过于复杂的话表达的意思往往容易让人产生含混。

而且这种简洁的话,要让对方能够自己体会到。

如果自己什么都说明白了的话,往往容易招来辩驳。

齐景公到了晋国,与晋平公饮酒,乐师师旷作陪。

齐景公向师旷请教如何治理国家,说:“太师将教诲寡人什么呢?”

师旷说:“君主必须施恩于民。”

齐景公来到馆舍又向师旷请教如何治理国家,说:“太师将教诲寡人什么呢?”

师旷又说:“君主一定要施恩于民。”

齐景公出了馆舍,趁着师旷来送行,又问。

师旷还是说:“君主一定要施恩于民。”

齐景公回到住处,苦苦思索,酒还有醒,已经悟出了师旷的话的含意。

原来,齐景公有两个弟弟,一个叫公子尾,一个叫公子夏,都很得齐国民众的欢心。

两个弟弟家都很富贵,民众争相依附,势力可以和公室相抗衡,这可是危及君主的迹象呀!

这么一想,齐景公豁然开朗,现在师旷一再劝我施恩于民,目的是要我同两个弟弟争夺民心。

于是,齐景公火速返回了齐国,打开粮仓,把粮食分给饥饿的贫民,打开府库,把多余的钱财分给无依无靠的老人和孩子。

使得粮仓里没有多余的粮食,府库中没有多余钱财。

把没有亲幸过的宫女嫁了出去。

对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国家按时供应衣服和粮食。

民心,固国之本,得民心者得天下,齐景公用施惠于民的方式,同两个弟弟争夺民心。

最终,民心归顺,百姓依附。

他的两个弟弟竞争不过他,只好逃到外国去了。

意思表达清楚,还要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

古时候,将领领军在外,往往掌握着一个国家的存亡。

如果将领自立为王,那么国家就要覆亡。

为此国君十分担心将领反叛。

因此,那些手握重兵的将领是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需要清楚准确地向国君表达自己毫无篡位的野心。

秦王赢政想攻取楚国,问老将王翦需要多少军队前去。

王翦认为至少要六十万大军不可。

赢政心里犯下嘀咕,要这么多的军队干什么?

真是一个胆小怕事的老头。

于是,不听老将王翦的建议,命令血气方刚的少年将军李信率二十万大军区讨伐楚国,结果大败而归,应验了老将王翦的话。

赢政无奈,只得亲自到王翦的住所,命令他统兵挂帅,再次伐楚。

王翦无法推辞,但仍然坚持原来的主张,非要六十万人马不可。

赢政别无选择,一口答应了他,并打算在王翦出征前,亲自送行一段路程。

王翦临行前,向秦王索要许多田宅。

赢政此时面露惧色,不满地说:“将军就要出征了,还愁什么穷困呢?”

王翦答道:“臣为大王将帅,即使有功,也不会封侯,故趁大王高兴之际,及时要些田产,留给子孙。”

赢政大笑而去。

等率军到了潼关,王翦又接连五次派人索取良田。

有人好心地劝道:“将军这样做,末免太过分了,只怕会把秦王得罪了。”

王翦微微一笑,答道,“不,你们有所不知。

秦王生性好猜忌,对谁也不相信。

如今将国令兵力都交托给我,我如果不多要些田地留给子孙,以向他表示决无背叛秦国之心,怎能让他不猜疑呢?”

与人交谈,要将意思表达清楚,就要学会复杂的意思简单化,简单的意思重复说,这样容易被对方接受。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学会归纳总结,话一说出就覆水难收,为此一定要三思,要谨慎,不要信口开河。

当你自己想清楚了要表达的意思,然后准确无误地向对方表明,往往会得到对方的接受。

不要含糊其辞,还在于双方不要猜心思。

很多话是必须说出来的,你不说出来,双方都在互相猜疑,最终很难成事的。

有些话不好说,就可以写下来。

古时候,几个将领不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否和大家想法一致的时候,往往会将想法写下来,然后大家一起公布。

像周瑜抗击曹操时用的火攻就采用的是这种方式。

为此,有些话,如果说不出口,那么一定要写下来,让对方知道。

只有对方知道,他才能明确自己该如何选择。

表达清楚,还在于少展开。

一句话,如果从不同层面理解往往有不同的意思。

一旦展开,这句话的意思就变得无穷无尽。

为此一定要缩小话语的想象空间,不要让人随意展开。

在与人交谈的时候,很多话都应该斩钉截铁地说出来,最好不要说“可能”或者“也许”,这种表达,跟什么都没有说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一个人能不能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其实是在考验一个人的思维和逻辑,当一个人的思维和逻辑到位的时候,他的意思表达是再清楚不过的。

·简单说话,别让意思太复杂

与人交谈,要想达到最好的效果,就要学会简单说话。

把意思说得太复杂,说话肯定没有效果。

这一点在演讲的时候尤其突出,谁愿意去听那些饶舌的演讲?

清代画家郑板桥有诗云:“削繁去冗留清瘦。”

当今语言大师们则认为:言不在多,达意则灵。

可见,用最少的字句,包含尽量多的内容,是当众说话水平的最高境界。

滔滔不绝,出口成章,是一种“水平”,而善于概括,言简意赅,一语中的,同样是一种“水平”,而且更为难得。

耶稣讲的伟大的“登山宝训”,在五分钟内可以诵毕。

林肯的葛底斯堡讲话,是美国历史上被誉为最优美的一篇不朽的演说词!只有十句话,271个字,仅用两分钟,却成为林肯一生不朽的纪念!而那位议员艾弗瑞特滔滔不绝地讲了两个小时,但他讲了些什么,人们早已忘记了。

美国历届总统的就职演说大都在3000字左右,少的只有几百字,好多成为经典之作,被后人广为传诵。

要做到简洁明快,首先要做到长话短说。

所谓长话短说,即是以简驭繁。

老舍说:“简练就是话说得少,而意思包含的多。”

话少意思也少就算不得简洁。

毛泽东同志是最善于长话短说的。

他用“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比喻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艰巨而漫长;用“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赞美朝气蓬勃的青少年;用“妇女能顶半边天”说明妇女在建设中的巨大力量。

最多不过十几个字,却含意丰富。

毛泽东喜欢讲短语,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一篇讲话中,总共用了1100字,就把认识论的一个关键哲理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现在也有许多领导人善于长话短说。

例如:

1981年世界杯女排赛最后一场中日之战,由于中国队已实际取得冠军,姑娘们兴奋不已,在先赢两局的情况下,第三、四局打得毫无章法,输的稀里糊涂,袁伟民一再暂停,面授机宜,却不见成效。

怎样才能使女排姑娘镇定下来,获得全胜的真正冠军,不失中华民族之志呢?

在第五局开始前的短暂时间里,主教练袁伟民说了几句话:“要知道,我们是中国人,你们代表的是中华民族,祖国人民在电视机前看着你们,要你们拼,要你们搏,要你们全胜。

这场球不拿下来,你们要后悔一辈子!”

姑娘们在这语重心长的话语下,胜了第五局,赢得了全场比赛。

在简短的几句话、几十个字中,流淌出含义广阔、内容丰富的带血之言:中国人的风貌,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尊严,祖国人民的期待,以及这场球的关键意义,姑娘们自身利害得失等等,袁伟民的这几句话言简意赅,成效立竿见影,可见长话短说的神奇力量。

讲话简洁还必须作到中肯实在,讲话不在乎长短,关键要中肯实在,字字珠玑,说到听众的心坎里去。

人们最喜欢有什么说什么,直来直去。

对于那些空话套话,他们不但不愿听,甚至觉得是在受精神折磨,浪费时间。

邓小平喜欢开短会,讲短话。

他说:“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形式主义多。

电视一打开,尽是会议。

会议多,文章太长,说话也太长,而且内容重复,新的语言并不多。

重复的说话要讲,但要精简。

形式主义也是官僚主义,要腾出时间来多办实事,多做少说。

毛泽东不开长会,文章短而精,说话也很精炼。

周恩来八届人大的报告,毛泽东指定我负责起草,要求不得超过5000字,我完成了任务。

5000字,不是也很管用吗?

我建议抓一下这个问题。”

有人问马克·吐温,演讲词是长篇大论好,还是短小精悍好,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讲了一个故事:

有个礼拜天,我到礼拜堂去,适逢一位传教士在那里用令人哀怜的语言讲述非洲传教士苦难的生活。

当他说了5分钟后,我马上决定对这件有意义的事情捐助50元;当他接着讲了10分钟后,我就决定把捐助的数目减至25元;当他继续滔滔不绝地讲了半小时后,我又在心里减到5元;最后,当他讲了一个小时,拿起钵子向听众哀求捐助并从我面前走过的时候,我却反而从钵子里偷走了2元钱。

这个幽默故事告诉我们,说话还是短一点、实在一点好,长篇大论、泛泛而谈容易引起听众的反感,效果反而不好。

讲短话是一种水平,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技巧,比讲长话要难,更需要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

越是说来话长的时候,越是要长话短说。

说来话长只不过是个借口。

很多意思往往只需要几句话就可以说明白透彻了。

在与人交谈的时候,如果我们做不到长话短说,就说明我们自己对意思还没有完全领会。

一个对意思领会的人,往往会用最简洁的话表达出意思。

·一言可以得人心

古语讲,“山不在高,有仙则灵”。

说话也一样,不着重点的废话连篇,往往抵不上一句有据有实的话所能发挥出的作用。

说一个人的口才好,并不是指他怎么在人面前侃侃而谈,或者同样一件事经他嘴一说就天花乱坠。

而是说他每一次说话都能起到振奋人心,振聋发聩的目的。

1903年12月17日,是人类第一次驾驶飞机离开地面飞行的日子。

美国发明家莱特兄弟完成了这一历史壮举后,到欧洲旅行。

在法国的一次欢迎宴会上,各界名流庆祝莱特兄弟的成功,并希望他俩给大家讲讲话,再三推托之后,大莱特走向了讲台,而他的演讲只有一句话:

“据我所知,鸟类中会说话的只有鹦鹉,而鹦鹉是飞不高的。”

这句精彩的话,博得全场热烈的掌声。

莱特可以详尽地介绍自己科学发明的经过,也可以谈论科学家的实干精神。

但他的一句话,已高度地概括了创造的艰难和埋头苦干的精神,就是这样一句话,已足以留给观众十分深刻的印象。

要想说话简练,一语中的,引起对方的警觉和注意,还必须注意,所说之话要有一定的事实依据。

宋赵益王赵元杰在王府中造假山,花费银子几百万两,造成之后,便邀请宾客同僚尽兴饮酒,一起观赏假山。

大家都酒酣耳热,兴致勃勃,唯独姚坦低头沉思,他对假山连看也不看。

这引起了益王的注意,益王强迫他看。

姚坦抬起头来说:“我只看见血山,哪来的假山?”

益王大吃一惊,连忙问其原因。

姚坦回答:“我在乡村时,亲眼见到州县衙门催逼赋税,抓捕父子兄弟,送到县里鞭打。

这座假山都是用民众的赋税造起来的,这不是血山又是什么呢?”

姚坦把假山说成“血山”,看似耸人听闻,但他是以耳闻目见的事实为根据,才有如此强烈的效果。

若他是信口胡言,或许便大祸临头了。

·切忌喋喋不休

爱喋喋不休地抱怨的老实人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像沿街乞讨的乞丐。

他们与人见面,张口就说“我的命运太差”,闭口就说“我的工作让我很烦”,将他们日常生活中的无数小事与无尽烦恼向别人倾诉,哀叹不已。

其实每个人的生活都有烦恼,而别人有什么义务浪费时间听你那容易破坏心情的过分唠叨与抱怨呢?

所以喋喋不休地抱怨只能引起别人的厌烦而不是同情。

抓住要点,长话短说,是赢得听众喜欢的一件法宝,也是一种说话的谋略。

德国著名诗人和戏剧家贝托尔特·布莱希特讨厌那些冗长单调而又没有多大效果的会议。

一次,有人请他参加一个作家的聚会,并让他致开幕词。

布莱希特公务缠身,不想参加,便委婉地拒绝了。

哪知,举办人并不罢休,他们想尽一切办法,直至布莱希特无可奈何地答应为止。

开会那天,布莱希特准时到会,悄悄地坐在最后一排。

主办人看到后,把他请到了主席台就座。

一开始,主办人讲了一通很长却没有什么实际内容的贺词,向到会者表示欢迎。

然后,激动地高声宣布:

“现在,有请布莱希特先生为我们这次大会致开幕词!”

布莱希特站了起来,快步走向演讲的桌子前。

到会的记者们赶紧掏出笔和小本子,照相机也咔嚓咔嚓响个不停。

不过,布莱希特却让某些人失望了,他只讲了一句话:

“我宣布,会议现在开始!”

从上面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长话短说,最重要的就是说出你要谈论的主题,其余的客套话尽量少说或不说,这样你的听众才不会感到心烦意乱。

当然,长话短说必须针对特定的对象。

假如对方跟你并不是很熟悉,而你则一上来就直奔主题,是必让人感觉唐突,其效果可想而知。

一般说来,针对那些跟自己关系比较熟识的人,或者是在一些比较正式的场合,如:商业谈判、会场、做报告演讲等。

如果能够做到抓住要点,一针见血,没有那么多冗长的废话,就会很快地吸引听众,使他们迅速地进入主题,而一味长篇大论,则会始终不得要领。

说话的大智慧:

说话要把握主旨和逻辑,要说得恰到好处。

拖泥带水、罗利罗嗦,只会招人不耐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