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日本国(1/2)

军事:

帝国军

帝国军,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日本的军队,即天皇统领下的军队;日本侵略中国期间中国称之为“日寇”。通常指大日本帝国的军队(即日语中的“大日本帝国陆军、大日本帝国海军”),日军曾自称“皇军”(现有皇军、国军、皇御军、帝国军、帝国陆海军、大日本军等称呼)。

帝国军组建于1867年,解散于1945年;最高统帅为日本天皇,由日本陆军参谋本部、海军军令部直接指挥。

日本1945年战败投降后,军队被解散,军事机构被撤消。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基于其自身需要,指令日本重新发展军事力量。同年,日本组建“警察预备队”,后改称保安队,1952年成立“海上警备队”,1954年新建航空自卫队,7月颁布《防卫厅设置法》和《自卫队法》,将保安队、海上警备队分别改称为陆上自卫队和海上自卫队,将陆、海、空三军正式定名为自卫队,并成立了防卫厅和参谋长联席会议,健全了统帅指挥机构。

随着《防卫厅设置法》的修改,防卫厅在2007年1月9日升格为防卫省,成为日本中央一级单位。防卫厅升格为防卫省后,日本首相仍为自卫队的最高指挥官。然而,防卫大臣将从此负责日本全国的国防事务,未来不需要再经过内阁,即可自行向国会两院提出与国防相关的法案及预算案。另外,原本定义为“附属任务”的国际紧急救援协助事务、联合国维和事务以及根据《周边事态法》的后方支援等事宜,亦将视为“正常任务”,不用再以个案的方式经国会两院审议通过。7月4日久间章生因发表“美国向日本投掷yuanzidan是无奈之举”的言论而辞职,由小池百合子接替其出任防卫大臣,成为日本历史上首名负责防卫事务的女性内阁成员。

截止2006年3月,日本总兵力编制员额33万人,其中现役军人万人,文职万人,预备役万人。其中陆上自卫队约万人,编为5个方面队,辖13个师和2个混成旅、1个空降旅,装备坦克1020辆,装甲车约980辆,各型飞机约511架,各种火炮7630门;海上自卫队约万人,由担负机动作战的联合舰队和负责近海警备的5个地方队组成,装备各型舰艇142艘,万余吨,飞机206架;航空自卫队约有万人,主要作战部队为航空总队,辖3个航空方面队和1个航空混成团,装备各型飞机464余架,其中作战飞机361架。此外还拥有各式导弹28种。防卫厅机关和直属机构编制7000余人。

自卫队

自卫队(JapanSelf-DefenceForces,简写JSDF)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日本国家军事武装力量。正式组建于1954年7月1日,根据日本《和平宪法》第九条规定:日本的军事实力只能维持在自卫所需的水平。日本自卫队属民兵编制,不是正规军,因此日本是一个名义上没有军队的国家。

日本自卫队是由首相领导,而管理则由防卫省负责。日本自卫队现存总兵力大约为23万,由防卫省所统筹管辖。1951年,日本在朝鲜战争中对北朝鲜宣战并派出了扫雷部队参加朝鲜战争,这是二战后日本的首次向国外派兵,同时也是二战后日本唯一的一次对外国宣战。

日本国内亦有要求因应周边局势(北朝鲜核武威胁、提防中国崛起),修改《和平宪法》第九条的呼声,以及将自卫队“升格”成“自卫军”。2004年,小泉纯一郎内阁曾发起是否修改《和平宪法》第九条的全民公决,最终被日本民众否决。

陆上自卫队

编制定员万人,实有兵员万人。编成5个军区、11个步兵师、1个装甲师、1个步兵旅、2个混成旅、1个空降旅、1个炮兵旅、5个工兵旅、8个防空导弹群。截至1999年3月底,共装备坦克1090辆(90型、74型),装甲车710辆,自行火炮640辆,各型火炮6240门,各型飞机502架。

陆上自卫队参谋部驻东京都。

海上自卫队

编制定员万人,实有兵员万人。编有1个联合舰队,下辖1个护卫舰队、1个航空集团、1个潜艇舰队,另有5个地方队。截至1999年9月底,共装备各型作战舰艇140艘,总吨位约万吨,其中驱逐舰、护卫舰53艘万吨,潜艇16艘万吨,扫布雷舰艇32艘万吨;各型飞机215架。

海上自卫队参谋部驻东京都。补给本部和中央通信队群驻东京都。

航空自卫队

编制定员万人,实有兵员万人。编有1个航空总队,下辖3个航空方面队(各辖两个战斗航空团)、1个航空混成团、6个防空导弹群;1个航空支援集团;1个航空教育集团(下辖2个训练航空团、3个飞行教育团);1个航空开发实验集团。截至1999年3月底,共装备各型作战飞机498架,其中歼击机358架、侦察机26架、预警机7架、运输机59架。

航空自卫队参谋部驻东京都。

航空总队、航空支援集团司令部设在府中市。航空教育集团、航空开发实验集团司令部分别设在浜松市和狭山市。补给本部设在东京都。

美国驻军

美国在日本的驻军约万人,其中陆军约1800人、海军约6700人、海军陆战队约万人、空军约万人。美军驻日基地建立于二战时日本战败后。

旧时军衔

旧日本陆军军衔分为将官、佐官、尉官、准士官、下士官和兵,计6等16级。佐官相当于校官,准士官相当于准尉,下士官相当于军士。按照日本的称谓,16级次序为:大将(日军称上将为大将)、中将、少将、大佐(上校)、中佐(中校)、少佐(少校)、大尉(日军称上尉为大尉)、中尉、少尉、准尉、曹长(上士)、军曹(中士)、伍长(下士)、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交通:

公路

日本全国已建立较完备公路网。截至2021年末,公路总里程约万千米。其中,国道和省道约万千米,高速公路千米。截至2021年末,按吨千米总数统计,汽车运输在国内货物运输总量占比约51%,按吨数计则达到约92%,公路在运输系统中地位重要。为此,日本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维护和建设道路系统。

日本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建造高速公路(收费公路)。连接名古屋和神户的名神高速公路建于1965年,这是日本的第一条高速公路。不久,这条公路便通过东名高速公路与东京相连。在过去的数十年间,日本相继建成关越、东北、常盘及其他长途高速公路。2012年4月14日,御殿场立交至三日立交的约162千米高速公路开通,一次性开通长达162千米的高速公路在日本道路史上尚属首次。东京和其他主要城市区域保持着一条覆盖范围广泛并不断延伸的高速公路网络,将城市中心与市郊连接在一起。

都市道路的频繁拥堵成为城市交通的重大问题。在东京,虽然高速公路和普通道路的分支系统从市中心向外辐射,但由于环线建造的延误,城市交通长期拥堵的现象依然存在。

铁路

日本铁路的客运服务始于1872年,当时使用的是蒸汽机车,连接东京的新桥站至附近的城市横滨,由此开创了日本全国铁路网的建设新阶段。日本用了17年多的时间通过铁路将旧的东海道沿线的主要城市连接起来,于是,到1889年7月人们便可以乘坐火车从东京直接前往神户。当时每天仅发一班列车,千米行程需要运行大约20个小时。内燃机列车和电气列车的相继使用将这条繁忙线路的运行时间缩短到7小时以下,而后来的新干线(高速列车)则将这一行程的运行时间最终缩短到4小时以下。

1987年,日本国有铁道(JNR)开始实行铁路私有化并拆分为数个独立的地方铁路公司。在此之前,全国的客运和货运铁路网均由日本国铁负责运营。日本国铁的继承者目前包括JR(日本铁路)集团的六个客运铁路公司,一个货运铁路公司以及若干个附属公司。1988年,日本青函海底隧道贯通,将北部岛屿北海道与本州连为一体,而濑户大桥则实现了本州与四国岛的对接,至此,铁路终于将日本四大岛屿连接在一起。

地铁是日本人日常出行的主要市内交通工具,东京地铁网络发达,拥有13条线路,285座车站,线路总长千米,日均客流量为1040万人次,位居世界城市地铁客流量第一。日本现有十二座城市开通了地铁线路。日本的第一条地铁是1927年开始运营的东京银座线的一段。东京现有13条地铁线,很多地铁线还与市郊铁路线相连,将运营业务拓展到郊区。

新干线

日本新干线是一个高速铁路运营系统,由7条常规线路(东海道新干线、山阳新干线、东北新干线、上越新干线、北陆新干线、九州新干线、北海道新干线)和2条通常被称为“小型新干线”的线路(秋田新干线、山形新干线)组成。

常规线路的列车仅在新干线专用轨道上运行,而“小型新干线”的列车在新干线专用轨道和标准的慢速轨道上均可运行。这样,新干线从本州的最北端青森到九州的最南端鹿儿岛,以最高时速超过300km的速度连接主要城市,作为日本的大动脉,发挥着重要作用。自1973年起,日本就开始计划增设几条其他新干线线路,这些线路的某些路段仍在施工当中。

新干线列车N700S

东海道新干线沿千米的东京新大阪走廊运行,这条线路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日本的交通大动脉。该线的列车运行时速最高可达285千米,东京和新大阪之间的最短运行时间现为2小时22分。新干线自1964年投入运营以来,在高速运行、安全性、运输量和准时性方面都保持着非凡的记录。新干线每条路线平均每小时单程最多运行达14列,准确度维持在平均误点-1分钟之内。并且,自开业以来,没有发生过一次列车冲撞、脱轨等死亡事故,在安全方面创立了令人钦佩的记录。

2016年3月26日,北海道新干线开通,日本新干线网由此几乎覆盖北海道至南部九州岛主要岛屿。

空运

日本航空业相当发达。以东京成田和羽田机场以及大阪关西机场为中心,形成四通八达的空运网络。主要航空公司有日本航空公司(JAL)、全日本空输公司(All Nippon Airways ,简称“全日空”),年运送旅客约1亿人次,运输货物约220万吨。据日本国土交通省数据,2020年日本各大航空公司国内航线旅客运输量为4674万人次,同比下降%,国内航空货物运输量万吨,同比下降%;国际航线旅客运输量为436万人次,同比下降%,国际航空货物运输量万吨,同比下降%。北京、上海、广州、沈阳、大连、青岛、武汉、重庆等多个中国城市均与日本东京、大阪等机场开通国际航线。

东京羽田机场国际机场

日本旅客流量最大的是位于东京羽田的东京国际机场。东京国际机场通常被称为羽田机场。于1931年启用的羽田机场是日本的首座商业机场,在1978年东京新国际机场启用之前,一直担负着国内和国际航线的运营业务。成田机场正式运营之后,羽田机场成为以国内航线为中心的机场,而2010年第4条跑道开始启用,又充实了国际航线。除了首尔、上海、香港等亚洲城市,还有飞往洛杉矶、纽约和巴黎等欧美主要城市的直达航班。羽田机场也于2010年10月开始全天24小时运营。

东京成田国际机场

新东京国际机场也称成田机场,位于东京以东约66千米(41英里)的地方。成田机场自1978年正式运营以来,作为日本的大门迎接了众多的海外旅客。2009年扩充了跑道,增加了航班。还开通了成田Sky Access特快列车,只需要36分钟便可以抵达东京都中心,越来越方便。

大阪国际机场

大阪国际机场也称伊丹机场。在1994年9月关西国际机场启用前,一直担负着飞往关西地区的大多数国内航班和所有国际航班的业务。现主要用于国内航班起落。

关西国际机场

关西国际机场坐落在大阪湾的人造岛。除了为更多的国际航空运营商提供延伸的业务和进出港服务之外,这座机场还是日本第一家全天24小时营运的航空机构。2016年的起降总数约为177109架。机场配有最新技术的自动控制系统,可以在没有旅客时自动停止空调运转,升降系统可以自动测量下沉情况,在问题发生之前进行修正等。

水运

日本对外贸易主要依靠海运。全国主要港口有神户、横滨、千叶、名古屋、大阪、北九州等。截至2017年12月31日,日本有各类商船5278艘,总吨数达万吨。因挂靠其他国家可降低成本,许多日本船舶都在其他国家注册。

社会:

科技

二战结束后,日本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政府每五年制定一次《科学技术基本计划》,生命科学、信息通讯、环境保护、新材料、能源、制造技术、宇宙开发等是日本科技优势领域。每年的科研经费约占GDP的%,位居发达国家榜首。

日本2019年科研经费约万亿日元,同比增长%,约占GDP的%。其中,自然科学科研经费约万亿日元,占全部科研经费支出的%。科研经费总额仅次于美国、中国,排名世界第三。

2019年企业科研经费万亿日元,同比下降%。从产业分类看,“制造业”科研经费占比%,其次是“学术研究、专业技术服务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