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 苻健南下(1/3)

桓熙收取凉州,犹如鸟枪换大炮,准备淘汰劣质军马。

至于那些被淘汰的军马应该如何安排,则是一个问题。

权翼向桓熙进言道:

“南方缺马,主公何不用那些军马与临贺郡公(桓温)换取人口。”

当初,桓熙曾用一万五千匹军马向桓温要来了三万户百姓。

然而,桓熙这一次却不准备采纳权翼的意见,他摇头道:

“我早有计划,准备将淘汰的军马贩往民间,增加收入。”

随着曲辕犁的普及与运用,耕作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需要两头牛、三个人耕的田,如今只需要一头牛、一个人即可。

这也意味着有大量劳动力被从农田里解放出来,桓熙对于人口的渴求,已经没有当初那么迫切。

高王城三面深沟,一面壁垒,地势突兀,险峻天成。

高王城坐落于汾水下游的汾南高垣北侧。

又能促进商品的流通,从而进一步推动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也符合桓熙的长期利益。

至于五千步卒,桓熙在慎重考虑之后,还是决定让他们驻扎在敦煌,威慑西域各国,以杜郁之弟杜胄为敦煌太守。

李媛提前得到桓熙归来的消息,已经在城门外望眼欲穿。

手工业、商业的蓬勃发展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凉州西部五郡,桓熙只会在敦煌郡安插亲信,其余西郡、张掖、酒泉、西海等四郡太守若能及时归附,则尽数留用。

原时空中,韦孝宽以数千守军,在高欢十余万大军的进攻下,足足坚守50多天,致使高欢死伤超过七万,也终究没能拿下玉璧,最终高王为此抑郁而亡。

说过了军马的问题,桓熙又与权翼商量起了人事安排与军事布置,最终决定,以赵俱为凉州长史、武威、金城二郡太守,留守姑臧。

虽然桓熙允许王猛尽起关中十万州郡兵,但那也只是在形势危急之下的做法。

至于会盟事宜,将由赵俱到任之后着手安排,桓熙会在夏季只带枪骑,再来一趟河西巡视。

如今桓熙的主力不在关中,现在是将他彻底赶出河东的最佳时机,苻健不愿就此错过。

虞国河东太守吕婆楼不止一次在奏疏中提及高王城易守难攻。

桓熙想要发展商业,控制西域,敦煌郡可谓至关重要。

当邓羌领着两万州郡兵北渡渭水的时候,苻健留丞相苻雄辅佐太子苻生监国,自己亲率五万大军南下,此时,距离高王城并不太远。

又以杨安为凉州司马、西平太守,将西平郡治所移至枹罕(今甘肃临夏)。

这些人马虽然驻扎在凉州,但以凉州的赋税收入,肯定养不起这些脱产战兵,必须要由关陇补贴,也使得关陇刚刚好转的财政状况再度紧张起来。

李媛笑着回了一礼,与张玉儿以姐妹相称。

张玉儿先向李媛见礼,她是张重华之女,固然身份贵重。

在得知沈劲的急报之后,王猛在关中征调了两万州郡兵,由邓羌领军,奔赴河东,以支援蒲坂、高王城。

这也是桓熙为何要将邓羌留在关中的原因。

此前他已经向朝廷报捷,同时请封张曜灵为凉州刺史,赵俱身兼武威、金城二郡太守,杨安为西平太守、杜胄为敦煌太守。

将被淘汰的军马贩往民间,既可以增加财政收入,符合短期利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