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宣德(4)(2/5)

这一查便是大半年的时间,而在大半年的时间里,败退回到波斯地区的兀鲁伯开始整训军队,将全国军队从二十四万扩充为四十万。

大量的军工作坊开始为其服务,帖木儿国积攒了多年的火绳枪与火炮被下发。

兀鲁伯在为大战而备战,朱祁钺在齐民编户,同时将河中铁路扩建,从养夷城修往杞惟城,以及里海北部的萨贰城。

当然,明军的西征军队并不仅仅只有朱祁钺这一路,更重要的是郭登、毛忠这两路大军。

面对月既别等汗国,两路大军势如破竹,他们刻意的将月既别驱赶向西。

为了逃命,月既别的大军只能抛下牧群,一边西逃,一边劫掠,而明军又将他们驱赶,将其余汗国牧户招抚。

这一过程很慢,但缴获却并不少。

月既别的百万牛羊为明军所获,明军一边规划筑城,一边西进,有的时候追击太紧,就刻意停下来,在当地筑城并开垦一些荒地。

在这样一紧一松的打压下,月既别也获得了喘息的机会,不断向西吞并钦察、诺盖、西伯利亚、喀山等汗国土地。

明军的西北战略在朱祁钺的把控下稳扎稳打,但西南的战略就有些不太顺利了。

时间进入夏季后,印度厮当开始变得燥热,哪怕是低温期,恒河平原的气温还是超过了四十度。

湿热的气候让远征的明军水土不服,仅是五月一个月的时间,因为水土不服而非战斗牺牲的兵员就达到七百余人。

要知道明军十四万大军南征,连续击垮三国联军多次,斩首近七万余,自身伤亡也不过才五百余。

只是一个月的非战斗牺牲数量,就超过了几个月的正面战场的战斗牺牲数量。

此外,榜噶喇虽然可以提供民夫,可架不住明军的正兵和辅兵数量太多,以榜噶喇的人口,无力负担那么大规模的补给。

因此随着夏季到来,沐毅只能下令坚壁清野,将攻掠土地的一切带回后方。

六月初,明军开始撤退,并向摩腊婆、沼纳朴儿和乌里舍三国提出议和。

按照正常思维来判断,三国本该高兴的同意议和,并继续以天朝属国的身份继续朝贡天朝,为天朝戍边。

然而遭受巨大损失的三国并没有同意议和,反而在拖延议和的同时,对西海岸的刺泥、巴尔曼尼两个大明属国发起了袭击。

尽管三国对明军不是对手,可对于除了德里、阿难功德以外的其余印度厮当国家来说,他们却依旧是一个巨无霸存在。

七月初,刺泥、巴尔曼尼两国向大明锡兰府求援,刚刚率军撤回若开的沐毅得知消息,上疏请海军驰援刺泥、巴尔曼尼两国,陆军则需要等待夏季和秋季过去,才能对三国发起进攻。

消息传回北京,朱瞻壑看着明军因水土不服而牺牲一千七百余人的名单,果断下达了南洋、南海两支舰队驰援刺泥两国的旨意。

与此同时,大明在东洲宣慰司遭遇的土民叛乱也在宋王朱瞻圻、宣慰使赵辅的镇压下结束。

八月,东洋、东海、大明洋、北海等四支舰队于北海(鲸海)军演,胡濙向日本国主足利义怀(足利义嗣长子)施压,责令其结束昆仑洲乱象。

足利义怀受不住压力,发令往昆仑洲去。

此外,感受到来自大明的压力,暹罗国主郑武(赐姓)与南洋诸国沟通后,决定停止昆仑洲乱战,并撤回三千兵马。

十月,沐毅感受到气温下降,开始率军继续远征印度厮当三国。

然而战争进行到此刻,六部与六府都派遣官员随军作战。

这些官员在返回北京后,当即上疏认为朝廷应该在击垮三国军队主力后,扶持榜噶喇、刺泥、巴尔曼尼三国与摩腊婆三国拉锯,而非继续浪费人力物力在印度厮当作战。

这样的言论,引起了庙堂上许多官员的认可。

印度厮当气候恶劣,物资贫乏,加上道路交通不便,过去十个月的战争中虽然缴获了价值三百多万贯的财富,可军队耗费的军费远超这个数量。

感到得不偿失的官员们向皇帝谏言,朱瞻壑则是认为天朝的宗藩体系已经遭到许多属国质疑,而质疑的来源是这些属国对大明国力、军力的不信任。

为了彰显国力和军力,朱瞻壑决意继续对三国用兵,以此战来威慑其余七十二属国。

得到旨意,沐毅继续率领南征大军征讨三国。

腊月初五,南中都指挥使方瑛与交趾都指挥使朱永率军三万与摩腊婆国主所率十二万大军交战于雷瓦山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